登录 免费注册 首页 | 行业黑名单 | 帮助
维库电子市场网
技术交流 | 电路欣赏 | 工控天地 | 数字广电 | 通信技术 | 电源技术 | 测控之家 | EMC技术 | ARM技术 | EDA技术 | PCB技术 | 嵌入式系统
驱动编程 | 集成电路 | 器件替换 | 模拟技术 | 新手园地 | 单 片 机 | DSP技术 | MCU技术 | IC 设计 | IC 产业 | CAN-bus/DeviceNe

Analog IC 学习的一些个人体会(转载)

作者:zoe_xiao 栏目:IC设计
thank you!!
 
2楼: >>参与讨论
bbady



3楼: >>参与讨论
tony_wu_ad
写的不错
但是不知道 comic 上的视频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

4楼: >>参与讨论
fatlips
找个牛校镀金才是王道。。。
 
5楼: >>参与讨论
rallye
如果作者能够改改过渡中英文混合的坏习惯我会比较欣赏。
人名、地名可以用英文,专业名词用英文。
但是designer、sourcing这些也写几个英文就不够好了。
要么就直接用英文来写整个帖子吧。

6楼: >>参与讨论
大勺
ANALOG IC 学习的一些个人体会(转载)
不错

7楼: >>参与讨论
armingnet
还有点补充
Paul R. Gray的书的确写得不错,不过他主要还是在opamp上下了功夫,至于adc之类的东西丝毫没有提到。需要补充的是另外还有两本好书,一本是laker sansen的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是欧洲PHILIPS某模拟电路权威人士的最爱,呵呵), 另一本是ken martin的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这本难度要比前边两本基础书籍稍微大点,应该属于high-level级。
至于rf,最好还是拉扎维的rf microelectronics
另外,其他方面,拉扎维写的data conversion SYSTEM design 也很不错,还有rudy van de plassche写的CMOS integreated ANALOG-to-digital and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s也很好

8楼: >>参与讨论
imagirl
ANALOG IC 学习的一些个人体会(续)
Paul R. Gray的书真的不错,基本很难发现里边有错误。
不过把bipolar和CMOS作为counterpart,很多时候考虑MOS问题的角度会显得有点不一样。
但这本书依然是最好的,特别结合Berkeley的EE140一起,Broderson讲的很精采。
作为模拟设计的基础,看完140和Gray的书感觉差不多了。

Phillip E. Allen的更多的讲电路,比较实用。

Behzad Razavi的书,说真的没多少基础时初看很累,内容涉及的很多,大小信号的说明也感觉不甚清楚,不过回头看还是有很多心得。

至于ken martin的书,不是很推荐,时常能发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同是看他的书需要有强大的资料库后备随时以供查寻,不然很多时候是知道一个结果却不知道为甚么。
如果为了AD/DA的基础,还是ADI的HANDBOOK比较推荐。

关于器件的没看过多少说,感觉看完Berkeley的EE130也差不多了,^_^
《模拟电路版图的艺术》这书已经买来好久,一直没有细心研究~~

看EE240收获没有EE140那么大,boser的英语听着也有点累,不过整个看完再整理一下slides,EE240的涉及的内容很全。

RF不甚了解~~,买了THOMAS H. Lee的说也一直没看,不过听师兄说Razavi写的那本RF更好。


9楼: >>参与讨论
xdstevens
不要盲目相信berkeley
其实berkeley就是个人多。真正水平高的没有多少。在美国ee还要属mit,不过这些年水平也降了很多。其实真正有水平的贡献berkeley没有高出多少。
不要跟我说bsim的MODEL.
再说adc把。其实paul grey 和meyer还没有他两个学生水平高(lewis 和Hurst)。
他们的书不是没有错误,而是不少。berkeley那个boser讲的ee240更是错误百出,你要是看看录像连上课的学生都能看出来的错误到第二年讲义上还没有改。

另外,如果比较一下gray的书第三版和第四版,你就知道他们连feedback这么重要的东西都将不清楚(第四版的第8章第八节是他们的学生新加进来的的)。 水平可想而知。

razavi我就不说了。看他的书你要是能设计出能用的电路的话。我真是佩服!



其实想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所谓的牛人。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学术界也不例外。ieee上灌水文章很多的。上面说的这些人只能算名人。牛人还算不上。

真正牛人写的东西也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不信你去查察看shannon写了什么东西。保证你看不到多少。他40-57年也的信到现在还是保密的。你们在网上能找到他几篇文章。




10楼: >>参与讨论
rickyice
re
谢谢大家发表很贵的意见和看法,希望对学习者有帮助!

11楼: >>参与讨论
760chong
To xdstevens
xdstevens,来推荐两本好书,介绍一下经验!

(如果比较一下gray的书第三版和第四版,你就知道他们连feedback这么重要的东西都将不清楚)深有同感。

不过我觉得razavi还好。


        

12楼: >>参与讨论
guoding
大家好!我是第次上论谈,请师哥师姐多多关照!
我认为模电是电子专业的基础,就如果数学和英语!

13楼: >>参与讨论
fatlips
在这论坛泡那么久,总算见到一高手了:)
。。。。。。

14楼: >>参与讨论
liu1875
反馈就看波得得书吧
他发明得,你就找他得 书看吧,包你看完后就知道反馈是什么了。

15楼: >>参与讨论
xdstevens
bode的书当然好。但是太难!
bode的书是我见过写的最好的书(我是指书中完全没有错误,重印了16次),也是最难的书。可能是我的基础差把。要看懂需要很深的基础。
不过上面我提到的两个人也是这方面的牛人了。(重要的是他们都还活着)而且他们又发展了bode的东西。
feedback是h.s.black发明的。当然他的理论水平和bode差些距离。所以系统的理论是bode建立的。

关于找书。其实大学的图书馆有很多这样的书。可以借出来复印或是扫描下来。


16楼: >>参与讨论
liu1875
错了,陈惠开的水平在bode之上
陈惠开的书很难读,


重印了16次?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我手上还是1962年得书,是由俄文版翻译成中文得版本,陆志刚翻译得

陈惠开八十年代得做的工作开创了整个电路领域的先河,微波和射频的基础现在再回顾他的书来看,才知道他当时是多么的有前瞻性。

不过说实话,陈的书不是一般的难啃,他的书是非常难啃。这是我个人的体会。 

* - 本贴最后修改时间:2006-6-29 10:01:31 修改者:liu1875

17楼: >>参与讨论
mingjie
ANALOG IC 学习的一些个人体会(转载)
不错
本人刚从事模拟IC设计,对于上面说的受益非浅!


18楼: >>参与讨论
xilinxer
hehe !
 
19楼: >>参与讨论
xilinxer
呵呵!
原来楼主时上海交大的!

20楼: >>参与讨论
liu1875
我没有小瞧
我是把bode和陈惠开比,
陈惠开的全集我也都有,bode的我只有那一本


陈做的工作和深入的水平,在我以前的帖子里就说过,他是将bode的理论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对比他两个人的书,我只能以我手上已有的资料(有点井底之蛙)来看他两个,因为bode的书我只有一本,对他理解基本上也就局限在这一本书上表现出来的水平了。

而陈惠开的话,因为早年中国科技大和电子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曾经邀请过他做短期的培训(那个时候我还很小,都是看后来的文献查到的),陈的书给我的印象就是微波射频的东西,用矩阵的方式去分析和综合,在现在看来matlab都是很soso的了。



还是从我个人的角度看,陈发展了bode的理论,将他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而且同期有很多牛人。但是从陈一生所获得的奖项和他个人的成就来看比bode要高的多。



也许带着华人的有色眼睛来看问题,或者说陈为中国做过贡献来看待他的成绩。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籍。


21楼: >>参与讨论
bkat
请推荐一两本
to xdstevens

我查了一下wai kai chen的书还不少 请推荐一两本



初入模拟实在迷茫,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拉扎维的看完,大概的知道一些概念,allen的书经看得差不多了,增进了对运放的概念;Paul R. Gray的书放在那里也一段时间了,大略的翻过一些,就是没有坚持下来;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这本书好不容易弄到手了,看了很长时间,很难看懂,但是讲的东西实在也有一定深度。

现在还是徘徊在模拟之外,不知如何入手,希望多多指正。

相信高手出现在这样的地方实在不容易,希望常来指点一下后辈

22楼: >>参与讨论
xdstevens
其实wai kai chen的书我也只有两本。
推荐倒也不敢。不过他的active network analysis 不错(不知道国内有没有引进)。而且这本书有配套问题解答。
还有80年的那本Active Network and Feedback AMPLIFIER Theory。这本好像国内有翻译的。

具体的还要看你能找到哪些书。
我感觉waikai chen的书很多。不同的书讲的内容深浅不一样
而且很多书不是他写的,是他编辑的,要注意区分。

liu1875应该是wai kai chen的专家,请他给大家来谈谈吧。


另外,模拟设计大家有种把经验的作用夸大的误区。其实不是说经验就能够代替知识。很多人觉得我们国家没有基础,没有经验,这方面就不行。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太浮躁。想要成果太快,所以才会有陈进这样的事情。你想想越是没有经验才越需要时间来学习。所以我要说的是如果学习模拟电路设计,首先要静下心,踏踏实实学习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另外,要自己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国内国外论坛很多。但是很多人上去问问题自己都没有思考过。后者把别人的答案相当然的就拿来,也不思考对不对。这些都不可取。


razavi的书可以入门,但是问题是你看看他的书,很多东西讲的太浅了,而且太理想化了,实际的电路绝对要考虑很多东西。而且硅片上的实际条件复杂的多。这些我在这里不能一一的讲。
他的电路仿真也许可以,但是做成硅片就不行了


就说这些吧。有空大家多交流。

23楼: >>参与讨论
liu1875
陈的书国内都有
基本上学校的图书馆会有的,陈的全集国内的图书馆都有,北京基本上应该是每个大学都有,国家图书馆肯定有,上海图书馆也有,武汉的三个大学也有。

其他的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active network analysis
Active Network and Feedback AMPLIFIER Theory
这两本国内都有翻译,陈的书国内都有翻译和英文两个版本。


初学者看陈的书的话会很苦恼,但是需要你坚持。如果你坚持把他看完了,思考过了,那肯定很牛了。

准确的说,成都电子科大那帮做微波和射频的老头,当年就是亲自得到了陈的指导,所以那边在这块还是比较强的,校办的那几个做射频的公司也可以说继承这种学术(或者说知识)。

24楼: >>参与讨论
wumingyuan
to xdstevens
你是国外回来的吗?感觉你的大局观不错,但设计经验我不苟同.
   对于模拟,我觉得应该把问题尽量简单化,抓住主要矛盾,控制次要矛盾.我觉得razavi的书在这点处理的很好,每个例子和习题是很有针对性的,让人的思维集中在主要问题上,不要被其他次要问题干扰.
   感觉模拟的paper,实践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主要问题解决后,暴露的次要矛盾再成为主要矛盾...依次下去.

25楼: >>参与讨论
liu1875
xdstevens兄还没有回来
科学应该百花齐放,


我们赞同任何观点,只要是有道理的。

26楼: >>参与讨论
bkat
大家多交流,模拟
谢谢 xdstevens 和 liu1875

刚刚拿到
active network analysis
Active Network and Feedback AMPLIFIER Theory
这两本书,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厚实,肯起来实在是需要下苦工了,liu1875说的好,贵的坚持。实在受教啦。

wumingyuan说的实在不错,razavi的书贵在思路清晰,对入门的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至于分析方法和深度方面对需要提高的人来说就不怎么够力了。

建议一下,有所收获的人们,多介绍一下自己学习,工作的经历,相互取长补短嘛。

27楼: >>参与讨论
mxing83
谢谢以上的达人!!!
 
28楼: >>参与讨论
mxing83
谢谢以上的达人!!
本人也是刚刚开始ANALOG IC 的设计,现在也是在狂看书的阶段,我也发现GREY的书头绪有点乱,第四版才加上关于CMOS IC 的内容,不过其关于BIPOLAR的讲解还是比较经典的,关于CMOS IC的内容还是多看拉扎维的那本,本人感觉他的书起点要稍微高一些,相比GREY的书
楼上的达人还是比较厉害,谢谢各位的无私

29楼: >>参与讨论
y564232717
谢谢
谢谢

30楼: >>参与讨论
rickyice
re
虽然我不是做模拟的,给大家开个帖,多谢大家深入讨论!共同进步!

31楼: >>参与讨论
喜凤
谢谢啦
本人第一次 上此 论坛,看了各位的观点,颇有同感 ,不过我觉得 三大经典著作还是值得一读的。

32楼: >>参与讨论
rickyice
re
我本身不是做模拟的,发个帖子只是为了让大家更深入讨论,若有不合适之处请大家见谅!

33楼: >>参与讨论
flyawayfc
我也在读GRAY的书,一定要结合EECS140的视频,简直是如鱼得水,棒极了~~
参与讨论
昵称:
讨论内容:
 
 
相关帖子
帮忙推荐一款CPLD/FPGA的学习板
求5V转2V的IC,工作电流1.5A
最好不要去上海ST
请问FPGA接地引脚接成电源或数据会产生什么后果
求教!IC设计流程
免费注册为维库电子开发网会员,参与电子工程师社区讨论,点此进入


Copyright © 1998-2006 www.dzsc.com 浙ICP证0304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