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设计领域犹如一片深邃的海洋,对于初学者而言,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然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就如同找到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射频入门可以从 S 参数开始。
S 参数,即散射参数(Scattering Parameters),是描述射频器件特性的一种关键参数。它主要用于表征射频器件在不同端口之间的电磁波传输和反射特性。以两端口为例,S 参数定义如下:其中 a1/b1 分别为 1 端口入射波 / 反射波电压,a2/b2 分别为 2 端口入射波 / 反射波电压。从图 1 可以清晰地看出,S 参数是电压的比值。当我们把 Sij 换算成 dB 时,需要对其取 20log|Sij|,其中 | Sij | 为 Sij 的幅值。这种对数表示方式十分实用,它便于我们直观地比较不同参数的大小,尤其是在处理大动态范围的信号时,优势更为明显。

在实际应用中,众多器件的性能都可以用 S 参数来精准表征。例如:
- S11 或 S22:表征器件的反射系数(或者驻波)。反射系数越小,说明器件对信号的反射越少,传输效率越高。这对于提高射频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因为反射会导致信号能量的损失,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S21:表征器件的增益(放大器)或插损(滤波器)。对于放大器,S21 表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值;对于滤波器,S21 表示信号通过滤波器后的衰减程度。在设计射频放大器和滤波器时,S21 参数是评估其性能的关键指标。
- S12:表征器件的隔离度(放大器)。隔离度越高,说明器件对反向信号的抑制能力越强。在一些对信号隔离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如通信系统中的收发模块,高隔离度的器件可以有效避免信号的相互干扰。
对于滤波器、放大器等器件进行性能仿真时,主要用到的仿真器就是 S parameters 仿真器。仿真出 S 参数,就等价于仿真出器件的性能。例如,在设计一个射频滤波器时,我们可以通过 S 参数仿真器来优化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确保其在特定频段内具有良好的通带和阻带特性。
仿真出来的结果,总是需要通过实测来进行验证。矢量网络分析仪(Vector Network Analyzer,VNA)就是用于测量 S 参数的重要仪器。为了能够分离入射波和反射波,矢网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就是定向耦合器。定向耦合器可以将入射波和反射波分离,从而实现对 S 参数的测量。不过,对于使用者来说,不必过于在意这些仪器内部的细节。对仪器进行校准后,把矢网的两个端口分别和器件连上,设置好频率范围以及功率,就能大概测出器件的性能。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例如,当我们需要测试一个射频放大器的增益时,只需将放大器连接到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两个端口,设置合适的频率范围和功率,就可以直接读取 S21 参数,从而得到放大器的增益特性。
理解了 S 参数以及各个器件的性能指标后,再去看射频链路,虽说距离能够独立设计还有一段距离,但对于现成的电路,应该已经能看懂个大概了。射频链路是由多个射频器件组成的系统,每个器件的性能都会影响整个链路的性能。通过 S 参数,我们可以分析每个器件在链路中的作用,从而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例如,在一个射频通信系统中,通过分析各个器件的 S 参数,我们可以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然而,在学习和使用 S 参数仿真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作者就曾遇到这样的问题,发现 S 参数仿真器可以仿真出 Spice 模型的噪声性能,这让作者陷入了困境。因为以前都是用带噪声性能的 S2P 文件来进行噪声系数的仿真,想当然地以为参数既然都有了,仿真器应该可以直接读取。但现实并非如此,这让作者开始思考 S 参数仿真器具体是怎么工作的。进一步想,以前也没有深入思考过 S 参数仿真器是怎么进行 S 参数的仿真的。实际的矢网是用了定向耦合器来分离入射和反射波,那仿真器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 S 参数仿真器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算法。S 参数仿真器通常基于电磁场理论和传输线理论,通过数值方法来计算器件的 S 参数。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通过在时域中对电磁场进行离散化,模拟电磁波在器件中的传播和反射。这种方法在处理复杂结构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计算量较大。
- 矩量法(MOM):通过将电磁场问题转化为积分方程,然后用数值方法求解。该方法在处理平面结构时效率较高,但对复杂结构的处理能力有限。
- 有限元法(FEM):通过将器件划分为多个小单元,然后在每个单元上求解电磁场方程。有限元法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结构,但计算成本相对较高。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计算资源。例如,对于一些对计算速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可以选择矩量法;对于处理复杂结构的问题,时域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可能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