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红米note2
出处:国际电子商情 发布于:2015-09-07 14:58:23
在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再出杀|手锏——红米note2,搭载的联发科helio X10让其成为千元机的性价比。799元的价格也让红米note2成为热议话题,在国产手机品牌高中低端三个价位点横刀立马。首次发售的红米note2共售出80万台,小米网现货全部售罄,一举刷新国产智能手机新品首发12小时销售纪录。小米系列依然是黄牛愿意囤货的产品。据IDC、Canalys、Strategyanalytics等国际调研机构的数据,小米2015年第二季度的手机销量依然国内,继续领跑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红米系列功不可没。
今年的大部分4G LTE手机主芯片工艺依然停留在20-28纳米这个区间,新的平台比如12的helioX 20和骁龙820,苹果的14纳米A9处理器,三星的猫鼬系列,英特尔的14纳米移动芯片,16纳米的华为海思麒麟950等,以上大部分早也要在明年才能量产出货。受摩尔定律的影响,以及苹果新品发布在即,受制于主芯片难以产生差异化,国产旗舰机型的销售在下半年将备受考验。目前来看,今年一直到明年上半年,搭载MIUI7的红米note2都是一款在千元机中具有非常强竞争力的产品。
这种让国产旗舰手机也崩溃的玩法,小米其实是抓住了手机供应链各类高规格零部件产品向千元智能机市场演进的关键节点。国内FHD显示面板产能过热5.5寸价格快速下滑;联发科3G芯片被展讯压制,数玩法被国产厂商借鉴,高端之路走得不太顺利,4G LTE芯片出货量未达预期,降价在所难免;应用于手机的高端COMS图像传感器此前一直被索尼垄断,三星杀入13MP战局带动了摄像模组的价格下跌。DRAM价格持续下滑,尤其在标准型内存为明显,合约价在七月份单月就已经大跌15%。
既然千元价位正在完成新一轮的规格演进,全面进入64位时代。那么明年安卓旗舰手机市场基本可以期待:更好的屏幕(4K)、更好的处理器(14纳米)、更好的摄像头(25MP)、更好的内存(LDDR4 4GB)、更大的机身存储(256GB)、更好用的操作系统(安卓6.0)。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依然是制约因素之一,手机性能PC化ING……
小米凭借国内市场出货量的品牌议价能力,由上海龙旗科技代为设计,让红米note2拥有联发科helio X10、13MP/5MP摄像头、2GB RAM、16GB ROM、3060MAH电池的准旗舰机配置可谓煞费苦心。小米4I已经开始在市场开卖,为了1亿的销售目标雷军真是拼了。
目前千元机比如中兴威武3、大神note3等更多的是采用金属边框搭载指纹识别传感器,在零部件方面做好差异化卖点。没有金属边框、没有指纹识别、快速充电、语音识别、HI-FI芯片,红米note2主打实用也给下一代规格演进留下了很大的更新空间。
如今,小米每次的发布会都会带上小米硬件生态这个大家庭,更是倡导新国货运动。手机自然成为连接这些硬件的天然桥梁,如红米note2的红外线遥控,可遥控电视和空调。同时将会带来大量的用户的原始数据积累,小米金山云或许将在未来两年初见锋芒。
那么,主打发烧性价比的红米Note2内部工艺如何?通过拆解来一探究竟。
冰淇淋后盖+红外遥控,设计讨巧清凉过夏天
多彩的塑料后盖代表年轻人的生活,命名冰淇淋,这个设计组合在这个夏天非常的讨巧。
整机三段式构造,龙旗研发属5月定型生产
红米note2是上海龙旗科技代为研发,基本上在5月份就敲定了这款机型的机身设计。
主板布局主打散热,拥有一个独立触控芯片
人机交互、用户体验一直是互联网厂商的优势所在,小米在这方面做的不错。
组合:联发科helio X10+三星/OV摄像头
能够拿下这个组合,得益于整个手机供应链的新一轮规格演进。
总结:庞大用户量的背后小米的大数据
IT168拆解分析红米note2。从硬件角度来讲,此次红米note2采用了目前千元机成本框架下性能强的组合,这也得益于小米在供应商层面上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在关键芯片供应链方面不会出现问题。而在机身设计采用的材料方面,红米note2采用了讨巧的设计,圆角矩形防震设计和多彩磨砂聚碳酸酯机身并不能说设计精妙,但满足了大部分消费者的审美,并且也有利于量产。
而公司战略层面,红米从去年就已经开始成为小米出货量的系列。而和目前所有互联网厂商相同,均开始采用“零”硬件利润尽可能增加用户量的做法。但同样目前“中国式”互联网厂商也同样面临两个问题:1.在缺乏创新的同时热河保持品牌竞争力?2.用户体量增大后究竟如何使用这一来之不易的资源。相信这两个问题在近两年内就将见分晓。而届时手机市场将会更加热闹。
上一篇:华为荣耀7拆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维库电子市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维库电子市场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电子市场网,https://www.dzs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电容器漏电流的产生原因和降低方法2025/7/18 16:58:42
- EMC 整改难题:三极管驱动故障深度剖析2025/7/17 15:22:39
- 掌握 3 大步骤,轻松开启电路板维修之旅2025/7/14 16:19:39
- 全面指南:热电偶故障处理与选择方法解析2025/7/4 16:10:30
- 电动机定子绕组故障检测与修复2025/5/6 14: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