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电路的复杂世界中,阻抗匹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信号源、传输线和负载,对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阻抗匹配的相关知识,包括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匹配原理、不同频率下的情况以及解决阻抗不匹配的方法。

- 输入阻抗:输入阻抗是指一个电路输入端的等效阻抗。当在输入端加上一个电压源 U,测量输入端的电流 I,那么输入阻抗 Rin 就是 U/I。可以把输入端想象成一个电阻的两端,这个电阻的阻值就是输入阻抗。输入阻抗反映了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对于电压驱动的电路,输入阻抗越大,对电压源的负载就越轻,越容易驱动,也不会对信号源有影响;而对于电流驱动型的电路,输入阻抗越小,对电流源的负载就越轻。不过,这些结论只适合于低频电路,在高频电路中,还需要考虑阻抗匹配问题。此外,如果要获取输出功率,同样需要考虑阻抗匹配。
- 输出阻抗:无论信号源、放大器还是电源,都存在输出阻抗的问题。输出阻抗就是一个信号源的内阻。理想的电压源内阻应该为 0,理想电流源的阻抗应当为无穷大,但实际中的电压源无法做到这一点。通常用一个理想电压源串联一个电阻 r 的方式来等效一个实际的电压源,这个与理想电压源串联的电阻 r 就是信号源、放大器输出或电源的内阻。当电压源给负载供电时,会有电流 I 从负载上流过,并在电阻上产生 I×r 的电压降,这会导致电源输出电压下降,从而限制了输出功率。同样,一个理想的电流源输出阻抗应该是无穷大,但实际电路无法达到。
阻抗匹配是指信号源或者传输线跟负载之间的一种合适的搭配方式,可分为低频和高频两种情况讨论。
- 低频情况:从直流电压源驱动一个负载入手,实际的电压源总有内阻,可将其等效成一个理想的电压源跟一个电阻 r 串联的模型。假设负载电阻为 R,电源电动势为 U,内阻为 r,那么流过电阻 R 的电流为 I = U/(R + r),负载电阻 R 越小,输出电流越大;负载 R 上的电压为 Uo = IR = U/[1 + (r/R)],负载电阻 R 越大,输出电压 Uo 越高。电阻 R 消耗的功率为 P = I2R = U2R/(R + r)2。对于一个给定的信号源,其内阻 r 是固定的,而负载电阻 R 由我们选择。当 R = r 时,负载电阻 R 上可获得输出功率 Pmax = U2/(4×r)。即当负载电阻跟信号源内阻相等时,负载可获得输出功率,这是阻抗匹配的一种情况。此结论同样适用于低频电路。在低频电路中,一般不考虑传输线的匹配问题,只考虑信号源跟负载之间的情况,因为低频信号的波长相对于传输线来说很长,传输线可看成是 “短线”,反射可以不考虑。
- 高频情况:在高频电路中,必须考虑反射的问题。当信号的频率很高时,信号的波长就很短,当波长短得跟传输线长度可以比拟时,反射信号叠加在原信号上将会改变原信号的形状。如果传输线的特征阻抗跟负载阻抗不相等(即不匹配)时,在负载端就会产生反射。传输线的特征阻抗是由传输线的结构以及材料决定的,与传输线的长度、信号的幅度和频率等均无关。例如,常用的闭路电视同轴电缆特性阻抗为 75Ω,一些射频设备上常用特征阻抗为 50Ω 的同轴电缆,还有特性阻抗为 300Ω 的扁平平行线。为了不产生反射,负载阻抗跟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应该相等,这就是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 纯电阻电路:在中学物理电学中,把一个电阻为 R 的用电器接在一个电动势为 E、内阻为 r 的电池组上,当外电阻等于内电阻时,电源对外电路输出的功率,这就是纯电阻电路的功率匹配。在交流电路中,同样必须满足 R = r 这个条件电路才能匹配。
- 电抗电路:电抗电路比纯电阻电路复杂,电路中除了电阻外还有电容和电感元件,工作于低频或高频交流电路。在交流电路中,电阻、电容和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叫阻抗,用字母 Z 表示。其中,电容和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分别称为容抗和感抗。容抗和感抗的值除了与电容和电感本身大小有关之外,还与所工作的交流电的频率有关。在电抗电路中,电阻 R、感抗与容抗的值不能用简单的算术相加,常用阻抗三角形法来计算。电抗电路要做到匹配比纯电阻电路复杂,除了输入和输出电路中的电阻成分要求相等外,还要求电抗成分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共轭匹配);或者电阻成分和电抗成分均分别相等(无反射匹配)。
- 后果:如果阻抗不匹配,会形成反射,能量传递不过去,降低效率;会在传输线上形成驻波,导致传输线的有效功率容量降低;功率发射不出去,甚至会损坏发射设备。如果是电路板上的高速信号线与负载阻抗不匹配时,会产生震荡、辐射干扰等。
- 解决方法
- 使用变压器:可以考虑使用变压器来做阻抗转换,如电视机中的 300Ω 到 75Ω 的阻抗转换器,里面就是一个传输线变压器,将 300Ω 的阻抗变换成 75Ω 的,实现匹配。
- 串联 / 并联电容或电感:在调试射频电路时,常使用串联 / 并联电容或电感的办法来解决阻抗匹配问题。
- 串联 / 并联电阻:一些驱动器的阻抗比较低,可以串联一个合适的电阻来跟传输线匹配,例如高速信号线,有时会串联一个几十欧的电阻;而一些接收器的输入阻抗则比较高,可以使用并联电阻的方法,来跟传输线匹配,例如 485 总线接收器,常在数据线终端并联 120 欧的匹配电阻。
- 低频电路:在低频电路中,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负载电阻。如果需要输出电流大,则选择小的负载 R;如果需要输出电压大,则选择大的负载 R;如果需要输出功率,则选择跟信号源内阻匹配的电阻 R。有时阻抗不匹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例如一些仪器输出端是在特定的负载条件下设计的,如果负载条件改变了,则可能达不到原来的性能,这时也会叫做阻抗失配。
- 高频电路:在高频电路(包括高速数字电路)中,必须考虑反射问题。为了不产生反射,负载阻抗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应该相等。如果不匹配,会产生震荡、辐射干扰等问题。
输入阻抗与输出阻抗广泛存在于各级电子电路、各类测量仪器及各种电子元器件中。
- 输入阻抗:输入阻抗是指电路对着信号源讲的阻抗。对于不同的电路,输入阻抗值的大小要求不一样。例如,万用表中电压挡的输入阻抗(称为电压灵敏度)越高,对被测电路的分流就越小,测量误差也就越小;而电流挡的输入阻抗越低,对被测电路的分压就越小,测量误差也越小。对于功率放大器,当信号源的输出阻抗与放大电路的输入阻抗相等时即称阻抗匹配,这时放大电路就能在输出端获得功率。
- 输出阻抗:输出阻抗是指电路对着负载讲的阻抗。电压源要求输出阻抗要低,而电流源的输出阻抗要高。对于放大电路来讲,输出阻抗的值表示其承担负载的能力,通常输出阻抗小,承担负载的能力就强。如果输出阻抗与负载不能匹配时,可加接变压器或网络电路来达到匹配。例如,晶体管放大器与扬声器之间通常接有输出变压器,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与变压器的初级阻抗相匹配,变压器的次级阻抗与扬声器的阻抗相匹配,变压器通过初次级绕组的匝数比来变换阻抗比。